关于会议礼品的困惑与思考
前一段时间与业界的几位朋友到外地参加一个活动,接待方很热情,报到的时候每人送了一个大盒子,像是会议礼品。到了客房打开一看,是一个杯子。仔细瞅瞅,制作和设计一般,好像跟当地的文化也没有什么关联。关键是,上面还印了一个该单位的logo,足有鸡蛋那么大。我的第一感觉是,这个杯子没法拿回去用。所以,第二天离开的时候,我就把杯子装好,留在了客房里,还附了一张纸条,上写:这个东西我不带了,帮我处理掉。房客。之所以留个条子,是因为免得服务员误以为这东西是我落下的,再追着还给我。第二天离开的时候,我看见大部分嘉宾手里头都拎着那个会议礼品——因为个头较大,不好装箱子。我有些好奇,赶过去问这次活动领头的:您觉得这东西怎么样?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:好像不怎么样。再问:那您还要拿回去?再答:不要也不能扔到这儿啊,叫人看见多不好!嘿——不喜欢,还得拿到几百公里之外处理掉。我又问了一位,结果也一样。我多少有一点自责,人家好心好意,我回应地不是很好。
关于礼品的问题,我一直都有困惑。
亲朋好友之间交往,需要礼品,开展会议及商务社交活动,当然也需要礼品。礼物,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润滑器。这些年做会议,频繁往来,礼品也就成了工作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东西之一,由此带来的困惑也不少。首先是送礼物难:不知道该如何选择。有时候,为了一个小小的礼物,几个人讨论半天,也搞不出一个明确的结果,最后是做了一个选择,对于送出去后的效果却不敢那么肯定。还有一点很关键,礼品这个东西很特别——你几乎很难得到真实的反馈——出于礼貌,人们都会对别人的好意做出积极的回馈——我们的家人和老师从小就教我们这么做。
其次是收礼物也难:收到所有的礼物都当面让人觉得“你很喜欢”,并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,这个并不难。有点儿难的是,如何处理这些礼物——体积大的、分量重的、不易保存和携带的、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,等等。拎着一大堆东西上飞机,或者拿着大个头的东西去赶下个场子,都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。拿回家后也是一个问题,除了自己喜欢的和一些快速消费品之外,有些东西会比较鸡肋——扔了或者送人感觉都不太对头。
所以,我就一直在思考,礼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,礼品都和什么因素有关,有没有让“送”和“收”两方都满意的方法?
礼品虽小,但并不简单,最起码它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。礼品是一份心意,是赠送者和接收人之间情感与信息连接的一个纽带。送礼物给别人,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,无外乎几种目的:一是表达谢意,二是显示诚意,三是联络情感,四是建立信息互通。前三种都与情感表达直接相关,后一种虽有一定的商业意味,但也暗含了一定的情感联络的成分。这几年收到过很多礼物,其中数量最多的要数U盘和本子了——这种礼物综合性比较强,既有联络感情的意思,也有传递商业信息的目的;其次是茶叶、工艺品、手工制品、土特产等——用来表达一份心意;还有画册、光盘等——这些东西基本上属于单纯的商业信息传递工具,“心意”的味道比较淡。
理解礼品的意义不是难事儿,可真要做好就不容易了。礼品是双方情感互通的工具,不是赠送者自己想当然,更不能把它当成一种纯粹的商业工具。也就是说,你送出去的礼品,真的被喜欢、真的有用,才能达到最终目的。至于“宣传”味道,一定是越淡越好。不用担心别人记不住你,如果人家真的把你和你送的礼品忘掉了,那也是因为你和你礼品都没有能够真正打动他。
有的时候,我们会把送礼物当成一种“任务”:给你送个东西,我的心意表达了,“任务”就完成了,至于你是否喜欢,跟我关系不大。这种任务性的、一厢情愿式的做法,不可能会有太好的收效。可以肯定的是,选择或者制作礼物的时候你越用心,别人就有可能越喜欢;相反,你的功利心越强——恨不得在礼物浑身上下都写上自己的logo,别人转头扔掉的可能性就越高。礼物是“走心”的东西,不易掺杂太多别的内容,否则,不送也罢。
西方人的习惯是,当着别人的面把礼物打开,然后夸奖一番。中国人则是先表示感谢,回家以后再把礼物打开。在礼物文化方面,中西之间看似有差异,实则差不多——都是一方面表示感谢,一方面说礼物很好,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背景,当面说人家的礼品不好,都不合适。这样下来的结果是,送礼者永远得不到关于礼品效果的真实答案。严重的信息误判就出现了——我送的品礼品很不错,大家都说很喜欢。美国一个专业机构做过调查,人们对于所接收礼物的满意率只有50%,远比赠送者自己感觉到的满意率低得多。我简单想了想,在我们国家,人们对于礼品的满意度应该会更低。
鉴于此,专家建议说,礼品的最好方式是“定制”,其次是设法给别人更多选项。这样一来,怕麻烦的人,是不适合去做这项工作的。
消费水平与审美品位,决定着人们对于礼品价值的判断。温饱时代,人们的需求指向非常简单——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大多数东西,都可以成为受欢迎的礼物:粮食、副食品、日用品、家用品等。不过,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——我们正在进入物质过剩时代,而在这个时代里,人们的诉求将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。从温饱到过剩,不仅是礼品,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重构的问题。困难是,现在社会中的大部分成年人,都是“喝温饱的水”长大的,满脑子都是温饱时代留下的痕迹。在做出礼品决策的时候,这种痕迹一定会表现出来——只要给别人东西,别人就一定会很高兴。另一方面,在设想人们吃饱了喝足了之后可能会干些什么的时候,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想象力甚至还不如孩子们来的更有价值。可以想象,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,随随便便搞个东西就很受欢迎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,我们唯一的选择是,协同合作,充分燃烧自己的大脑,进而谋求在精神层面上与潜在客户建立共鸣。
最近一段时间,真有两个礼品让我感觉很好,一个是一盆花——一种颇具当地特点的小叶兰花。虽然平时也喜欢花,但很少会花时间去特别关注,可进了那兰花基地,见了这种淡雅多姿的小叶兰花,情感上的共鸣立马就产生了。百度了下,说鲜花可以上飞机,我们几个人毫不含糊,就把这件小小的礼物从几千公里外弄回了家。后来一日,突然收到一位同行者发来的微信——分享了一张那兰花盛开的照片。这有点让我感到意外——半大老男人,平时极少会向别人秀那些很个人的东西。这次,看来他是真的喜欢。我也一样,每天都会跑到窗户边上,看上一看。我把照片秀给了当地的会展局长,希望有一天,这种可爱的小花,能跟目的地的品牌构建与对外推广联系起来。这盆花,三十块钱。
另外一个礼物是一小筐杨梅。会后旅游的地方正值杨梅采摘季,紫红色的梅子点缀在浓密的绿叶当中,一大片连起来,看起来很是喜人。旅游局长问我给大家带点什么,我没有考虑就说,杨梅挺好的,不用太多。第二天上午临别前,每位嘉宾都收到了一小筐新摘的杨梅——上面还带着山林里晶莹的水珠。同行的一位老师说,梅子摘下来,每隔几个小时,味道都会不一样。新采的,最棒。
年初的时候,一位朋友来找我,说办了个礼品公司-朗庭礼品文化公司,专做礼品,而且还要线上线下相结合。我表明态度,积极支持。
小小的礼物,其实携带着很大的能量,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让这些能量释放出去——带着我们的真诚和祝福——–